原标题 [小康社会目标从“建设”变“建成”]
昨日上午,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政治报告。这个报告是一份中国执政党为兑现施政承诺发出的改革攻坚令,更是一份迄今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小康社会描绘最为详尽的蓝图。
胡锦涛在报告中用几占八成的篇幅瞩望未来,描绘未来5到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在对2020年中国全面小康社会蓝图的细述中,这一宏伟目标更加明确、细化,深化改革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设计轮廓初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已从十六大报告中的“建设”变为十八大报告的“建成”,在这一字之变中,小康社会更为切近。
下决心重视居民收入提高
报告中首提“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
“一个是经济总量指标,一个是人民生活指标,指标设定以2010年为基期,这两个指标的指导性、方向性更加鲜明,尤其是将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标写入党代会报告,分量更重。”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
翻阅前十年的两次党代会报告,从十六大提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到十七大提出“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再到十八大提出“两个翻番”,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目标更高,标准更严。
“这说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十八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说。
10年后居民收入水平目标很直观
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这就意味着,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38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2000元。
“这给了大家非常直观的一个目标,10年后,大家能达到什么样的收入水平一目了然,小康目标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了。”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说。
中国社科院经济和金融专家张跃文说,报告提出的倍增目标应是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倍增目标,虽然还很难确定届时的绝对数额,但它的实际购买力可以获得保证。
量化目标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发改委经济学家常修泽说,十八大针对居民收入增长不仅提出了量化目标,而且还是倍增目标,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资料显示,扣除价格因素,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其年均增速分别为约9%和8%。“到2020年再次实现收入倍增不是遥不可及的,年均增速保持在7%-7.5%即可达到。”常修泽说。
“从这两个翻一番的指标看,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也充分考虑了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新格局,目标设定合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表示。“从速度上看,其实并不需要太快的年均增速。”李扬算了一笔账:要实现两个翻一番,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只要经济年均增速达到6.9%左右就可实现GDP翻一番,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要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对经济发展要求会更高一些,粗略测算GDP年均增速达到7.1%左右就可保障,而人均收入年均增速7%左右即可。
综合新华社等媒体报道
背景
30年 小康蓝图由远及近
回顾30年中国的发展,正是一个中国小康蓝图由远及近的过程。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经济奔小康的目标。十三大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础判断,为小康破题。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开了经济起飞的闸门。十五大进一步扫清发展道路上的认识障碍,确立非公经济地位和依法治国基本方针。
特别是近10年,中共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基础上做出了一系列部署。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历程一步步清晰可见。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昨日接受本报采访,解读了小康社会的建设历程。
谢春涛称,“小康社会”的提法由来已久,是相对“四个现代化”来讲的。很快,上个世纪末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改成了基本实现小康。这个中国的传统观念,描绘了中国人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谢春涛解释说,小康社会是从经济发展程度和群众生活水平角度提出的概念,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直到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昨天,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
谢春涛认为,这体现了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思路。
综合新京报记者 宋识径 新华社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