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环学院“‘一带一路’与包容性全球化”讲座成功举办

  • 孔亚超
  • Published: 2017-12-15
  • 10284

12月12日晚,第458期明德讲堂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举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卫东研究员做了《“一带一路”与包容性全球化》的精彩报告。资环学院李茜主持了本场讲座。

刘老师首先以纪录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引入了本次报告的主题。“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然后刘老师回顾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历程,并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例,列举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并总结道:“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到全球共识,从理念到全面行动,已经引领着包容性全球化”

讲座现场

刘老师随后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丝路精神。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我的旅行及其研究成果》一书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1910年,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出版《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1936年,斯文·赫定出版《丝绸之路》一书。刘老师讲述道,“丝绸之路的走向随着地理环境变化、经济发展、政治形势、技术进步的演变不断发生变化。丝绸之路不是一个具有固定线路的空间现象,而是一个文化符号,是沿线各国共享的一个文化遗产。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刘老师随后阐述了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历程。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二战”后的经济国际化、8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等时期。刘老师认为,我们应以“包容性全球化”为核心概念理解“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将世界团结在一起,促进全球化朝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将让更多的地区分享全球化的好处。

刘老师做报告

最后,刘老师总结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理念。“一带一路”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宣言,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载体和周边地缘安全的助推器,其不是简单的“线状”经济体,而是一个新理念、新共识,开启包容性全球化的新时代。

讲座中,同学们认真聆听老师的精彩报告,并在交流环节中积极地与老师探讨“一带一路”的问题。

交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