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野外科研实践纪实(一)

  • 杜海灵 张琪梅 付思然 王祺淏
  • 日期:2023-07-26
  • 1148

       源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21级本科生自然地理野外实践于2023年7月18日正式开始。本次实践参与人员有指导教师吕昌河和戴君虎两位研究员,实践助理周宇老师,协调带队黄沙老师以及17名本科学生。本次实践的目的是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讲解,培养同学们对自然地理要素、景观类型、自然环境综合特征和空间差异的野外识别技能,提高大家对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关系、自然地域综合体及其区域差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解。

       7月18日上午,师生一行前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以下简称区划所)的国家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数据库参观土壤剖面标本。这标志着我们正式拉开了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的序幕。区划所的龙怀玉老师首先以PPT形式简要介绍了制作土壤剖面标本的意义,重点讲解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异规律,以及草甸黑土、典型黄壤、黄绵土等几种典型土壤标本资料和图片,接下来我们参观了所有的土壤标本。这些土壤标本是按照土壤区划按地域分别陈列在不同房间内,每一房间内的土壤类型又按土壤地带性规律排列。例如有一个房间内依次陈列了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漂灰土、棕壤、红壤、砖红壤等土壤标本,这是按照中国东部湿润地区由北向南的土壤类型陈列的。对照旁边的展板介绍,辅以老师的细致讲解和解答,同学们对土壤剖面分层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明白了实际情况中分层诊断工作的复杂性和相应解决办法。

       参观完标本后还前往区划所展厅,了解区划所的定位、使命、取得的成果和发展简史,并联系专业知识进行了讨论和思考。在区划所的四个主要研究领域中,农业布局与区划和国土空间规划联系尤为紧密,包括农业功能区划、粮食生产功能区等,都是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时需要考虑的重要信息。参观后同学们表示又对相关领域有了新的了解,增长了见识,意识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要求的能力多样性,并且看到了掌握专业技能后,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学以报国的一条路径。农科院资划所展览厅前合影

        野外实践的第二天,即7月19日,同学们和老师一同出发,乘大巴前往密云水库进行自然地理野外考察。首先,学生们观察了密云水库的水位和水质,以及库周区的水土保持状况。然后在库周一个山坡地,选择一个天然土壤剖面,进行了实地观测;根据课堂知识和昨日参观土壤标本时学习到的方法,尝试诊断土壤特性与分层。第三,对库周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实地识别,讨论了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对水库环境的影响。第四,在密云水库周边分别在三个点位测量了温度、海拔和气压的信息,结合亲身感受,同学们共同探讨了这些数据随地形等自然地理条件变化而改变的原因。通过1天野外的观测,同学们对密云水库周边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环南路的大坝上眺望烟波浩淼的水面,放眼望去满山皆绿,说明水库周围生态环境恢复情况良好;虽然今年到7月19日,北京地区一直没怎么降水,但密云水库水位未发生明显下降,水库边缘地带的树木仍处于淹水状态,一些树木因淹水死亡,说明水库仍处于高水位,北京市水源供给充足。密云水库大坝上观察水库水位及周围环境

       下午师生到黑龙潭,主要考察了黑龙潭花岗岩峡谷地貌,观测了山地植被类型的分布和变化。认识了主要的地貌类型、岩石特征和矿物组成;回顾了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观察了花岗岩节理和风化现象;结合周围局地气候和植被情况,分析探讨了流水、风力、生物等因素对岩石风化的影响。在戴君虎老师指导下,同学们认识了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一些典型物种,辨识了地形、小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在密云水库周围和黑龙潭峡谷内,同学们近距离观察了北京低山丘陵区的荆条-酸枣灌丛。它是森林植被遭受较严重破坏后,生境干旱化的情况下,在阳坡和半阳坡形成的一种次生群落,相对比较稳定。这生动印证了植被和环境相适应的关系。黑龙潭内辨认植被

      这两天的自然地理实践内容丰富多彩,既有理论回顾和强化,又有实际操作和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原理灵活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掌握,还提升了对学科的思考。这虽然是本次自然地理野外实践的开端,但它像钥匙插上锁孔转动的第一下,使学生们从缝隙中窥到无穷趣味,更加期待此后的实践中,徜徉于更加广袤的山川大地,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