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师生赴首钢工业基地进行现场教学

  • 撰稿:魏铭,张晓平;供图:魏铭,马丽,李润奎
  • 日期:2019-03-27
  • 3036

为了将产业布局影响因素、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等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国科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必修课《经济地理学》安排了现场教学和实地考察等教学实践活动。2019年3月25日,在课程首席教授张文忠及张晓平、马丽、李润奎四位老师的带领下,全班学生赴首钢工业基地进行了课程的现场教学活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得到了北京市新首钢办和首钢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

早上7:40,师生一行15人乘车从玉泉路校区出发前往石景山区首钢集团总公司。沿途,老师们向同学们介绍了相关区域的产业与用地布局、景观格局及规划变迁,并提醒同学们注意实地观察,启发同学们充分运用课堂所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对现实的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和思考。

8:10,一行人来到首钢工业园区内的陶楼,参观首钢工业基地北区规划宣传片、沙盘和展厅。首钢工业园规划了五个主要片区:石景山文化景观公园、冬奥广场、首钢工业遗址公园、公共服务配套区和城市织补创新广场;着力打造“看得见水,望得到山”的生态园区,力求首钢工业基地的文化复兴、生态复兴、产业复兴、活力复兴,树立产业升级、用地优化及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发展的典范。馆内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参观了首钢园区的展厅,介绍了首钢的发展历程。首钢自1919年正式建厂,筚路蓝缕,栉风沐雨,逐渐形成规模、完善布局,后又在新形势下整体搬迁、转型升级。百年来,首钢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到汽车部件、国防设备,小到文具、饮料罐,处处都有着首钢的印迹。

(图为同学们在首钢陶楼展厅参观)

随后,在公司工程师的引领下,同学们亲身体验了首都工业遗址的改造和升级。原有的厂区,经过设计师的创意改造后,变身成设计感十足的办公区、酒店、体育场馆、文化旅游等功能区。昔日的钢铁巨人已变身为空气清新怡人的新兴产业及绿色生态园区。

大家首先来到冬奥广场周边。只见钢筋铁架纵横交错,却有都市化的玻璃幕墙横亘其上,老工业的粗犷风格糅合了城市的现代化基因,显得磅礴大气,令人震撼。街边悬挂的红灯笼恰到好处,温馨却不明艳,为整体建筑增添一抹亮色,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感。其中,改造后的原6号筒仓被选为奥组委首批员工进驻的办公楼,被称之为“最传奇的转身”。

 

(图为首钢园区内的冬奥组委会办公区)

  走入原工业建筑改造的“智选假日酒店”,同学们更是被设计者的巧思所深深吸引。平视前方时,入眼是现代化酒店风格,米黄色的墙壁营造出宾至如归的舒适感;抬头一看,则是经过加固的原工业设施,黑灰色外壳带来钢铁森林的压迫感,似有突兀却又显得融洽,既保留了工业风貌,又给人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

(图为原工业建筑改造的“智选假日酒店”内景)

沿道路向前,便是首钢工业园的“秀池”。秀池始建于1940年,是用于存放炼铁循环用水的水域,也是原首钢最大的水面景观。目前秀池周边的改造项目正在施工。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单板大跳台项目,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冬奥训练场馆的“四块冰”,均坐落在秀池周边的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内。秀池周围视野开阔,清秀醉人,水波荡漾,水天相映,蔚然一体,蔚为大观。工作人员介绍道,秀池下方是一个停车场,可以停放850辆汽车;上面蓄水,水深1.5米,水中会种上浮萍芦苇。如此设计,既保证了基础设施的完备,也获得了山水相依的景观美感。

(图为原存放炼铁循环用水的“秀池”改造工程现场)

经过冬奥会训练场馆,同学们参观了新建的高线公园。正在建设中的首钢高线公园将是一个集慢行交通、功能联系、观景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空中线性公共空间,全长约10公里,为目前世界最长空中走廊。“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保留了管网的高线公园,处处都是历史留下的痕迹,斑驳交错中展现着划时代的美。在观景平台上,依稀可以看到永定河的轮廓,从近处延伸向远方。

(图为同学们参观首钢高线公园)

9时30分,同学们告别了首钢工业园,于9:50回到玉泉路校区,本次现场教学活动圆满结束。

在后续的教学环节中,同学们将撰写调研和考察报告,并将围绕产业空间布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城市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相互影响机理、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国内外经验对比总结等内容进行课堂研讨。本次现场教学和实践考察活动深受同学们的好评,大家普遍认为此次现场教学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平台,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

                      (撰稿:魏铭,张晓平;供图:魏铭,马丽,李润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