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了毛泽东 ——记资环学院“责任与使命”系列党课有感

  • 文/图赵振鲁
  • 日期:2017-03-21
  • 1612

“太赞了,好久没有听过这么精彩的讲座了!”

“今天真没有白来,听了这么久,仍然意犹未尽。”

“他的精神真好,连续讲了4个半小时!”

图1 讲座主题:中国出了毛泽东

周一晚上11点,同学们走出国际会议中心的同时纷纷这样议论着。这时,多日被雾霾笼罩的北京刚刚下完一场雨。雨停了,夜空亮了,同学们感觉空气变清新了,眼前开阔起来,而脚下,也更坚实了。

原来,同学们议论的,就是刚刚结束的讲座。讲座的主讲人正是威尼斯官网直营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石庄教授。

这堂讲座是资环学院“责任与使命”系列党课,其他学院同学慕名而来,场面火爆,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以致最后站在后排过道中也要坚持听完。

马书记围绕“中国出了毛泽东”的主题侃侃而谈。他妙语连珠,讲座时常被笑声和掌声打断。博学多识的他,以毛泽东为主线,旁征博引,穿插进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关键时用各国政要、杰出将领作衬托,向同学们展示了民族的毛泽东、时代的毛泽东、实践的毛泽东和世界的毛泽东。

民族的毛泽东。马书记讲到,毛泽东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就把民族问题当作内政处理,而不是狭隘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而非“自决”;毛泽东俯瞰神州大地,写下“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豪迈词句,不仅仅是地理区域的长城内外,更是将民族团结落为己任,将国家振兴放在肩头。

时代的毛泽东。为了更好地理解毛泽东所做出的时代选择,马书记为同学们打了个比喻,“如果你在32岁当上了中宣部部长,取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妻子,也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岳父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你还会去想别的吗?”伴随着同学羡慕地“哇”声,马书记继续说,这正是毛泽东令人钦佩之处,正是因为有广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他毅然决然地说:“这不是我想要的!”这带给我们启示:有没有信仰是一回事,但是能否把信仰坚持下去又是另外一回事。

实践的毛泽东。毛泽东从来不是一个文弱书生,他重视实践,相信实践出真知。1927年,34岁的毛泽东在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之后,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30年,37岁的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著名论断: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图2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世界的毛泽东。毛泽东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有很多“粉丝”,生前多,死后更多。无论是拥护者,还是反对者,他们都对毛泽东抱有极大的兴趣。从两袖清风、一心为民的周恩来总理,到放弃旧军阀军长头衔的贺龙元帅,再到弃暗投明的陈赓大将,他们无不紧密地团结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周围。从列宁到斯大林,也无论是赫鲁晓夫还是尼克松,他们对毛泽东或欣赏,或头疼,或钦佩。也许,对毛泽东情感更为复杂的还是要数蒋介石,马书记说,毛泽东是19世纪的“90后”,而蒋介石是19世纪的“80后”,但是在后期发展中,一个变成了“老弟学兄”,另一个却变成了“学弟老兄”。两个人一辈子有过并肩合作,也有过激烈对抗,双方互有深入研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两个人,蒋介石对毛泽东的出现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声,毛泽东对蒋介石的去世有“君且去,不须顾”的致哀词。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君子惜英雄,两人是敌人,也是朋友,送朋友流亡外地却变成了生离死别。没有对手是寂寞的,或许这也是蒋介石在1975年死后刚一年毛泽东就辞世的另一种解释吧。

最后,马书记借毛泽东对苏联留学生的致辞对在座学生作出寄语: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我觉着,马书记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人,他坚持讲座四个半小时,期间始终保持站立姿势,以一种极其尊重和负责的态度为我们讲党课。他还向我们透漏,退休后他不准备去过钓鱼、下棋的悠闲生活,他希望去做自己喜欢的科研,“不当官,终于可以一身轻松地做科研了。”这对于一个年近六十,头顶银发的老人更为不易,我辈青年学子更应接过衣钵,勇挑重担,展现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来回应马书记昂扬进取的敬业精神!

图3 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