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庄

编辑 锁定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冉庄,见于人名和地名。作家冉庄历任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新诗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散文学会副会长,重市渝中区作家协会主席,渝中区文联驻会副主席。河北冉庄则为我国抗日时期地道战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文名
冉庄
外文名
ranzhuang
河北省
清苑县
教    育
冉庄小学、中学、高级中学
邮    编
071100

作家姓名 编辑

基本信息

笔 名: 艾莎、于闻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38
民 族: 土家族

个人简历

重庆酉阳人。19
冉庄 冉庄
6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主要作品

著有诗集《唱高调的黑母鸡》、《泼水梦》、《沿着三峡走》、《山河恋》、《山海心曲》、《与云为伴》、《冉庄诗选》,散文集《冉庄散文集》、《洱海月》、《情之缘》,文论集《冉庄诗文论谈》等12部,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文艺报》、《当代》、《十月》、《诗刊》、《民族文学》、《红岩》、《萌芽》、《星星》、《新大陆》等刊物发表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及文艺理论140余万字。其诗歌、散文及文艺理论选入多部选集。

所获奖项

《冉庄诗选》获中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奖,其作品还获全国、重庆市及四川省文学奖、社会科研成果奖、少数民族文学奖等30余项奖。

地道战遗址 编辑

基本介绍

冉庄,
冉庄 冉庄
位于清苑县西南方向,距县城15公里,距保定市30公里。由清苑县城南行至张登路口西行6公里。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东有保衡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冉庄人民为保护自己、抗御外侮,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最后挖成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处战斗工事,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

冉庄地道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冉庄地道,是在与敌人斗争
冉庄地道 冉庄地道
的战争实践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初期的地道是单口洞,后来把两个洞口挖通,形成双口洞或多口洞。这种双口洞或多口洞虽有了一定的灵活性,但它依然只能作为临时藏身之所。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边战边挖边改进,终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下防御战争体系。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结构与地上街道基本一致。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
在斗争实践中,冉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把地道网建设得十分完备。从用途来看,可分为作战用的
冉庄地道战中的“碾子工事” 冉庄地道战中的“碾子工事”
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两种。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地构筑了地道口,伪装得与建筑物一模一样,使敌人难以发现。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物,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同时,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并将引线引入地道。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还根据相同的地形地物,分别在小庙、碾子、烧饼炉、柜台、暗室、墙角或墙根等处,修筑了工事和枪眼。其中高房工事7处,地堡14处,小庙工事6处,碾子工事2处,烧饼炉工事1处,柜台工事1处,暗室及墙角枪眼8处。所有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瞭望,又能射击。这样,地道和地面相配合,各种火力相交叉,构成了密集的火力网,充分发挥地道的威力,痛歼来犯之敌。冉庄地道战工事的主要特点是三通、三交叉和五防。三通即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垒相通;三交叉即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高房火力与地平堡火力交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五防即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
冉庄地道是一座能打能藏、可守可攻、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地方武装对敌斗争157次,给敌人以重创,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冉庄地道战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个典范。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面积30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为2.26万平方米。遗址内当年对敌斗争的大部分工事、地下设施、兵工厂等保存完好,村庄也仍保留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农村的环境风貌,使人如置身于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为后人留下的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1995、1997年,先后被河北省、团中央、中宣部列为省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的纪念馆展厅内,运用声、光、电等先进手段,可以生动地再现当年地道战的情景。如今这里成了一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了解中国人民不甘屈辱的斗争史,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是全国首批爱国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单位之一,应上级要求,于2008年3月22日对外免费开放,门票免费

教育意义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还保留着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且在附近修复日寇侵华炮楼一处。展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的地道战文物,辅之以声光电等现代化展览手段展现当年情景,多处旧址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冉庄地道战遗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庄180公里,西北距满城汉墓40公里,东北距华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融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理想参观地,也是为后人留下的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
相关课文冀中地道战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清苑县冉庄民兵挖筑地道对日伪军进行的作战。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冉庄民兵依托地道,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多次战斗中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1943年1月7日,30名日伪军进村抢掠,冉庄民兵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其4人。 1945年4月1日,日伪军500余人向冉庄发动进攻,冉庄民兵20余人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日伪军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驻保定日军率伪军第14团千余人向冉庄进犯,冉庄民兵30余人先在村边进行阻击,尔后迅速转入地道,通过了望孔观察到一群伪军冲到村东企图破坏地堡工事,当即拉响地雷,炸死伪军数人。与此同时,村北老母庙、南口地平堡、东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纷纷从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伪军射击,经数小时激战,毙伤其29人,日伪军被迫撤退。23日,日伪军又调集2000余人的兵力,再次进犯冉庄,先用迫击炮向村内猛烈轰击,随后,步兵迅速向村内冲击,当其进至村口时,踏响了民兵用水壶、铁桶等就便器材制造的地雷,日军数名被炸死。日伪军进村后,见四处空无一人,便东冲西撞,盲目射击。一群伪军刚进至东街,其中一名伪团长就被小庙工事里的民兵击毙,1名伪军去拖曳尸体,又被击毙。当大批日伪军进入村北布雷区时,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响11颗地雷,炸死日伪军多人。接着,民兵又用步枪毙其10余人,日伪军乱作一团,分头溃逃。数十分钟后,20余名伪军前来收尸,民兵再次拉响地雷,又炸死其5人。经13小时激战,冉庄民兵仅以轻伤1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3人,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从1942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民兵共进行地道战11次,毙伤日伪军96人,并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 冉庄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平原抗日军民的一个创造,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一种有效的作战形式。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标签:
地点 作家 人物 乡级行政区划